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2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创立于1937年,老一辈化学家赵雁来、曾昭抡、黄子卿、孙承谔、张青莲、赵树年、戴树珊等先生先后在学科任教,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科于1981年获得了国务院首批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2003和2006年先后获得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和2011年先后获得了云南省首个有机化学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位点以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化化学专业方向上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前沿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验技能,具有学术鉴赏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及开发工作等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依托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学科发展、国家及地方经济战略,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布置,形成了以天然产物发现、合成、转化为特色的有机化学、以光电传感及生物成像分析为特色的分析化学、以功能材料与稀贵金属分离为特色的无机化学、以绿色催化与水处理技术研究为特色的物理化学、以资源与能源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人才培养方向。研究生要获得相关学位除必须掌握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学位论文质量外,在毕业前还需要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并通过学术创新能力审查。
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13人,博士研究生33人,毕业硕士研究生68人、博士研究生20人,全部毕业研究生都获得了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目前,学位点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61人、博士研究生106人。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状况良好,年底就业率都在90%以上。硕士生就业以企业和升学为主,博士生就业则以高等院校为主,但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就业优选地都以云南本省为主,占比都在50%以上,充分体现了本学位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2022年,本学位点博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3.3%,其中70%以上在高校就业;硕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7.1%,其中升学占30%。
根据学科布局,学位点加强了师资引育与平台建设。2022年,学位点有1名教师入选全国人带代表、1名教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5名教师入选云南省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新引进了云南大学东陆青年骨干教师3人、其他国内外优秀博士2人;新增1支云南省高校创新团队、1支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5名硕士生导师。目前,学位点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次,国家优青、青千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云岭学者及云岭名师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有博导25人、硕导43人。专任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59%以上在45岁以下,40%以上具有海外一年以上学习背景,79%以上的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此外,学位点一直强调德才兼备,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产生过“全国优秀党员”与“云岭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师德标兵”“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政协委员”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1、学位授权点各培养方向的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设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培养方向。各方向教师数量及科研实力均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机化学方向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洪彬教授领衔,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博导13人、硕导23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罗晓东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邵志会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卢崇道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夏成峰教授、云岭学者羊晓东教授等;无机化学方向以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赵琦华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博导2人、硕导6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黄章杰教授、谢明进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杨项军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杜琳教授等;分析化学方向以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岭名师曹秋娥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博导4人、硕导6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周莹教授、李灿鹏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郑立炎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凌剑教授等;物理化学方向以云岭学者王家强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导4人、硕导5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谢小光教授、屈庆教授、蒋峰芝教授,云南省杰出青年项目入选者方文浩教授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丁军桥研究员领衔,共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博导2人、硕导3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岭学者程晓红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李翠萍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王继亮教授、陈建华副教授等。
学位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学位点共有20人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如《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Scientific Reports》《Chinese Chemical Letter》《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Green Synthesis and Catalysis》《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等担任编委;共有12人次在重要学术组织,如中国化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云南省塑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等担任理事、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委员等职务。
学位点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支持各学科方向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但受疫情影响,学位点在2022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教师人次以及邀请的专家报告与交流情况都较疫情前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学位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教师人次为52,其中在会议上作报告的人次为10。此外,学院在2022年邀请了13场学术报告。
2、学位授权点的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坚持优势特色发展,并通过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加承担国家、地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2022年学位点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
(1)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面向项目3项,青年项目4项),新增云南省各类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共10余项。学位点2022年各类在研课题100余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为2606万,其中纵向经费为2336万元、横向经费为270万元。
(2)以第一作者单位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Chem. Sci.》《Nat. Chem.》《Nat.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论文5篇,学术论文被广泛引用和应用。化学学科继续保持在全球ESI前1%。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转让和应用2项,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经费总额为31.4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3、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支撑平台
学院和学位点现有3万余平米的各类实验室,近1个亿的大型精密仪器,包括核磁共振仪(300、400、500、600兆)和固体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光电子能谱、ICP-MS等等。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具有CAM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等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
学位点积极争取各类经费投入,努力改善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支撑平台条件。2022年,除教师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外,学位点获得学校正常研究生教学经费投入100余万元,获得学校双一流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建设经费投入5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研究的教育教学条件。
4、学生奖助体系
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及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与措施完善。奖助学金涵盖了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企业/个人设立的校级奖学金如岳虹奖学金、熊庆来奖学金和个人设立的院级奖学金如陈景院士奖学金等。2022年,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对学位点研究生实现了全覆盖。除此之外,学位点还有12名和11名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有3人获岳虹奖学金,有1人获熊庆来奖学金。
5、管理服务与学生就业发展等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在学校出台的系列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基础上,学位点结合学科特点,又制订了相关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学院设有研究生教务办和学工办,教务办由研究生教学副院长负责,有主任和干事各1人;学工办由院党委副书记负责,有主任1人、辅导员和班主任各4人。此外,学院还设有由4人组成的研究生督导组和由11人组成的院学位分委员会,分别负责协助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和研究生学位标准制定、学位授予审核以及导师遴选等工作。较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位点建立了研究生评教、评导机制,形成了研究生定期座谈制度,设立了研究生管理申诉机构,保障研究生权益。同时,学院积极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举办10场左右的专场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2022年,学位点举办13场专场招聘会,硕博研究生的年终就业率都得到了93%以上,其中博士毕业生70%以上都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硕士毕业生有近30%进入了进一步深造。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1、学位授权点招生选拔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在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有关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规定与要求基础上,学院制定了“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与录取办法”。学位点严格执行各部门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对复试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复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位点学习,学位点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包括开展优秀本科生夏令营以及研究生招生宣讲会等活动,并通过学院网站以及到周边院校进行座谈等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努力改善研究生生源质量。2022年,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以及录取的推免研究生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有明显增加,生源质量总体有所提升。
2、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学位点有党员导师40余人,党员研究生80余人,设立了3个教工支部,4个研究生支部。按“双培养”要求,选优配强了党支部书记,彰显支部书记“头雁效应”;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两优一先”“榜样力量、种子成才”等品牌活动,树立典型,践行品学兼优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党员种子站”“青年成长沙龙”“良师益友”等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实现党风促教风及学风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强化导师思政育人职责,实现了学术培养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学位点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成立了以纪委书记为主任的院学术道德委员会,规定并执行了每学期通过不同形式如专题讲座、全院大会、导师培训会等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至少一次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此外,学院还以科研团队为单位,每年与团队负责人签订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承诺书,并要求团队负责人每年与团队成员包括学生一一签订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承诺书,以期通过逐级签订承诺书的方式,强化与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2022年,学位点未出现师德师风负面问题和学术不端等情况。
3、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及保障措施
学位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2022年采用的课程体系是2021年修改完善的。在该课程体系中,除设置了必修的学位基础课与学科方向课以外,还根据教育部对安全教育及学术规范的要求,独立开设了1学分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和1学分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与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开放性、研讨性、专业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学位点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撰写教材;(3)不断探索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4)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等。
2022年,学位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新增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目前,学位点有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5门、云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共出版教材10余部。
4、导师指导
学位点采用团队制管理模式,各团队负责人也具有对本团队导师尤其是新遴选的导师进行培训的义务。同时,学院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规定中明确提出了,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一届学生的指导后,方可进行独立招生,这也是希望通过“以老带新”实现对新遴选导师的培训工作。
在学校关于研究生导师系列管理文件与制度要求基础上,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还制定了学位点研究生导师遴选与上岗资格要求、研究生导师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导师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并通过竞争上岗、定期培训、督导监督以及学生问卷、座谈等方式保证导师管理规定的落实。学位点导师从未发生明显的违反《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事件,师生关系一直和谐融洽,导师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5、学术交流
学院不仅对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有明确要求,而且对博士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也作了规定。同时,学位点也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学术报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但是,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学位点2022年主办的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国际交流的研究生人数都较少。本年度,学位点主办了13场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人数为18,其中有5名研究生在会议上作了报告。此外,本年度,学位点派出了5名硕士研究生到复旦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以及云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等进行联合培养,有1名硕士毕业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及国外合作项目。
6、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
学位点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科教协同育人。一是利用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开展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二是利用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如复旦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的合作关系开展跨学校、跨国界的科教协同育人,拓展学生视野;三是与云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昆明贵研铂业催化剂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基地,开展校企联合科教协同育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科研能力。
2022年,学位点所有研究生都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他们以一作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包括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在内的学科竞赛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7、学风建设及论文与人才培养质量保证
学位点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包括:(1)加强了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与学术诚信教育,开设了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2)开展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学位分委会专家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严把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关;(3)强化了指导教师的质量管控责任,加强了对导师的培训,规范和完善了导师遴选、上岗与考核制度,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上岗与考核标准,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与责任心。
加强了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完善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审、预答辩等制度,规范了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要求与流程,修改了研究生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促使研究生在读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健全了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明确了对中期考核不合格或论文预审(预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进行延期或劝退处理的要求。
2022年,学位点获云南省优博论文9篇、优硕论文6篇(2019.8-2021.9间学位论文),未出现超期未毕业情况,也未出现送审不合格及抽查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所有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都顺利毕业。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本学位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科研优势,努力为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及“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除上世纪培育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项目并成功上市、2000年后开发了国内首条“辅酶Q10”及“维生素K2”的产业化生产线、近年来与昆药集团合作开发了镇痛仿制药——注射用帕瑞昔布钠并于2021年获得生产批件(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213296)以及解决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问题等典型案例外,在2022年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例如:针对云南省功能性聚丙烯专用料生产空白的现状,依托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已建成的年产15万吨聚丙烯装置,通过对聚合反应催化剂、助催化剂、添加剂及生产工艺参数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学位点王继亮老师课题组和云天化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申报并获批了项目总经费为5429万元人民币的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聚丙烯功能性专用新材料研发”(项目编号: 202102AB080017)。经过双方近两年的共同努力,云天化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在高性能聚丙烯材料的相关生产工艺、关键设备及性能表征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2022年,公司在相关技术的指导下,已能生产可以满足高刚、高耐热(弯曲模量不低于1500MPa、维卡热变形温度不低于75℃)、丙丁共聚、超高熔指医用聚丙烯(防护口罩、防护服、尿不湿等)、高透明、卫材级纤维聚丙烯(可通过FDA安全认证)等专用的功能性聚丙烯产品,产品产值接近10亿人民币,市场竞争力强,得到了客户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高水平师资数量还远远不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位点虽然有86名专任教师,有各类国家及云南省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近40人,但与高水平大学的化学学科与学位点相比,高水平师资数量还远远不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位点将引育并举,做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学缘和学科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研究生生源质量还有待改进
学位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整体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位点将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宣传,同时呼吁学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奖助力度,吸引优质生源特别是推免研究生报考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吸引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直博、硕博连读。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学位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3、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还需进一步努力
学位点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了各学科方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但是老师们的积极性还调动不够,课程的教学改革、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