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云南大学化学学科创立于1937年,老一辈化学家赵雁来、曾昭抡、黄子卿、孙承谔、张青莲、赵树年、戴树珊等先生先后在学科任教,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科于1981年获得了国务院首批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2003和2006年先后获得了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和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和2011年先后获得了云南省首个有机化学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依托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学科发展、国家及地方经济战略,学位点及时调整了学科方向布置,形成了以天然产物发现、合成、转化为特色的有机化学、以光电传感及生物成像分析为特色的分析化学、以功能材料与稀贵金属分离为特色的无机化学、以绿色催化与水处理技术研究为特色的物理化学、以资源与能源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围绕这些学科方向,学位点在2020-2021年间主持了包括国家基金委-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在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到账经费近4000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奖1项。
根据学科布局,学位点加强了师资引育与平台建设。在2020-2021年间,培育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7人,引进了国家优青1人、国内外优秀博士或博士后5人;新增一个云南省创新团队和一个省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学位点有专任教师82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余人次,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系列高水平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
学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式质量督导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在2020-2021年间,学位点培育了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省级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1支,获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项。
学位点积极争取各类经费投入,努力改善研究生教育教学条件。在2020-2021年间,除教师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外,学院获得学校正常研究生教学经费投入200余万元,获得学校双一流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建设经费投入6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研究的教育教学条件。
二、人才培养
1、课程设置与导师的教学类成果
学位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结合学科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修订与完善。在2021年,学位点又进一步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除设置了必修的学位基础课与学科方向课以外,根据教育部对安全教育及学术规范的要求,在硕博的课程体系中都独立开设了1学分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和1学分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与实践能力,学位点还加大了课程体系中开放性、研讨性、专业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学位点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撰写教材;(3)不断探索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4)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等。在2020-2021年间,学位点教师获得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云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5部。目前,学位点有4门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和3门云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共出版教材10余部。
2、研究生科研、竞赛成果以及学位论文的评奖评优
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与学科竞赛工作,每年均获得云南省教育厅、云南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每年均有2-3本论文获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本论文获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在2020年和2021年间,本学位点在校研究生以一作在《Nat. Com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中科院化学大类I区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N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2项目、互联网+创新船业大赛云南省金奖和银奖各1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10项、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59项;4人获云南省博士生学术新人奖,2名博士获宝钢优秀学生奖,20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4名研究生获省政府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省三好学生,14研究生获省优秀毕业生,2研究生获云南大学十大年度人物奖。
学位点通过严格要求开题、中期检查、论文预审(预答辩)以及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保证论文质量。在2020年和2021年间,学位点未出现超期未毕业的情况,也未出现送审不合格及抽查不合格的学位论文,而且在这两年中,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云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
3、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在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有关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规定与要求基础上,学院制定了“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与录取办法”。学位点严格执行各部门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对复试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复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学位点学习,学位点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包括开展优秀本科生夏令营以及研究生招生宣讲会等活动,并通过学院网站以及到周边院校进行座谈等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努力改善研究生生源质量。在2020年和2021年,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以及录取的推免研究生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有明显增加,生源质量总体有所提升。
学位点在教育部及学校要求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严把毕业和学位授予关。在2020-2021年间,学位点共毕业博士生36人(2020年15人,2021年21人)人、硕士生169人(2020年70人,2021年89人),授予博士学位36人(2020年15人,2021年21人)、硕士学位134人(2020年57人,2021年77人)。
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状况良好,年底就业率都在90%附近。硕士生就业以企业和升学为主,博士生就业则以高等院校为主,但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就业优选地都以云南本省为主,占比都在50%以上。学位点曾对2017年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收回的反馈意见(157份)表明,用人单位普遍对本学位点的毕业生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80%以上,这充分肯定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本学位点博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3.3%,其中78.6%在高校就业;硕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7.1%,其中升学占25.7%。2021年,学位点博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5.2%,其中71.4%在高校就业;硕士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7.6%,其中升学占27.0%。
4、研究生的国内外交流
学院不仅对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有明确要求,而且对博士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也作了规定。同时,学位点也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学术报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2020年前,学位点每年主办学术报告10次以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在40人次左右。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影响,学位点主办的学术报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国际交流的研究生人数均有下降。2020年,学位点主办了5场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人数为23人次,其中有5名研究生在会议上作了报告;2021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7和25,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学生人数为9人。此外,在2020-2021年,学院派出了5名硕士研究生到复旦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以及云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等进行联合培养,有2名硕士毕业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及国外合作项目,有1名博士生入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5、奖助学金情况
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及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与措施完善。奖助学金涵盖了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企业/个人设立的校级奖学金如岳虹奖学金、熊庆来奖学金和个人设立的院级奖学金如陈景院士奖学金等。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都实现了对研究生的全覆盖。除此之外,在2020和2021年,学院每年都有10名和1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有4-5人获岳虹奖学金,有1人获熊庆来奖学金,有10人获陈景院士奖学金。
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包括:(1)加强了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与学术诚信教育,开设了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2)开展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学位分委会专家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等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严把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关;(3)强化了指导教师的质量管控责任,加强了对导师的培训,规范和完善了导师遴选、上岗与考核制度,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上岗与考核标准,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与责任心。
学位点同时加强了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建立健全了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完善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审、预答辩等制度,规范了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要求与流程,修改了研究生学位授予基本条件,明确了对中期考核不合格或论文预审(预答辩)未通过的学生需进行延期或劝退处理的要求,促使研究生在读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2020-2021年间,学位点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4人、优秀硕士论文2人,未出现超期未毕业的情况,也未出现送审不合格及抽查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所有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都顺利毕业。
7、管理服务
云南大学出台了系列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学位点在学校的基础上又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制订了相关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学院设有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和研究生学生管理办公室两个部门,教务办公室由分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负责,设有教务主任1人和教学干事1人。研究生学生管理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设有学工办主任1人、辅导员和班主任各4人。学院还设有院级研究生督导组,由4名专家组成,负责协助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设有院研究生学位分委员会,有主任和副主任各1人,委员10人,负责研究生的学位标准制定、学位授予审核以及导师遴选等工作。职责分明又团结协作的管理服务团队与体系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
此外,学位点建立了研究生评教、评导机制,形成了研究生定期座谈制度,设立了研究生管理申诉机构,保障研究生权益。同时,学院积极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举办10场左右的专场招聘会,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8、教学、科研支撑
学院和学位点现有3万余平米的各类实验室,近1个亿的大型精密仪器,包括核磁共振仪(300、400、500、600兆)和固体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光电子能谱、ICP-MS等等。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具有CAM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等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
云南大学有条件先进的图书馆和丰富的化学学科图书、文献资料,购有各类中英文数据库,能满足学位点教学及人才培养需要。
三、师资队伍
1、年度师德师风建设总体情况以及专任教师队伍情况
本学位点一直强调德才兼备,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与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形成了以党建促师德、以党性保师风、以优良党风引领和促进教风建设的新举措,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位点老师未出现师德师风负面问题和学术不端等情况,并有陈景院士分别于2021年和2015年获“全国优秀党员”和首批“云岭楷模”称号;张洪彬教授于201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邵志会教授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曹秋娥教授于2016年获“云南省师德标兵”称号;何严萍教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赵琦华和罗晓东教授分别为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协委员。由陈景院士领衔的“化学教师团队”在2018年获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由夏成峰老师以及邵志会老师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入选云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在2020-2021年间,学位点新增专任教师8人,新增博导6人、硕导5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云南省各类人才计划项目6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目前,学位点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次,国家优青、青千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云岭学者及云岭名师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有博导25人、硕导41人。专任教师中95.1%具有博士学位,62.2%在45岁以下,41.5%具有海外一年以上学习背景,79.3%的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本学位点教师年龄、学科方向以及学缘结构合理。
2、主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本学科设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学科方向。各方向教师数量及科研实力均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机化学方向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洪彬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师36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晓东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邵志会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卢崇道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夏成峰教授、云岭学者羊晓东教授;无机化学方向以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赵琦华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授11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黄章杰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谢明进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杜琳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郑立炎教授以及杨项军教授;分析化学方向以云岭名师曹秋娥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授15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周莹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李灿鹏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凌剑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肖伟烈研究员以及安鹏副教授;物理化学方向以云岭学者王家强教授领衔,共有专任教授13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谢小光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屈庆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蒋峰芝教授、云南省杰出青年项目入选者方文浩教授以及顾榜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以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丁军桥研究员领衔,共有专任教授7人,代表性学术骨干有云岭学者程晓红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李翠萍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王继亮副教授、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包黎霞副教授以及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林欣蓉副教授。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学科带头人丁军桥研究员及学术骨干林欣蓉副教授、物理化学方向学术骨干顾榜副教授属于学位点在2020-2021年间引进人才。有机化学方向学术骨干邵志会教授在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博士后、科研助理、外籍专任教师情况
在2020年和2021年,学位点的在站博士后人数分别为23人(包括境外毕业博士后7人)和27人(包括境外毕业博士后7人)。由于疫情影响,学位点在2020年和2021年停止接受境外毕业博士后,因此这两年新进站博后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在2020年和2021年间,学位点新进站博后人数分别为6人和4人。在站博士后在2020年和2021年间,获得了国家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系列科研项目。
对于科研助理的聘请,学位点采用的是谁使用、谁聘请、谁负责管理,学校和学院均不为学位点聘请科研助理。2020年和2021年,学位点各课题组下的科研助理人数分别为2人和4人,其中2020年和2021年新聘请的科研助理人数均为2人。
学位点没有聘请外籍专任教师。
4、教师担任的国内外重大项目负责人和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学位点主持过包括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委-云南联合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间,张洪彬教授主持了国家基金委-云南联合基金项目“基于天然产物的抗病毒活性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U1702286, 201801-202112)”,同时在2020年,学位点又新增一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羊晓东教授,滇缅地区特有传统药用植物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转化研究,2019YFE0109200,202012-202311)。
学位点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比较普遍。据初步统计,在2020-2021年间,共有20人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Chinese Chemical Letter》《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Green Synthesis and Catalysis》《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全与环境学报》《工业技术创新》《贵金属》《中国现代应用药学》《食品研究与开发》等担任编委;共有9人次在重要学术组织,如中国化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云南省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云南省塑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云南省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天然产物分会、云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二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专家委员会等担任理事、青年副主任委员、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5、教师参加的本领域重要学术交流
学位点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支持各学科方向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但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和2021年间,学位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教师人次以及邀请的专家报告与交流情况都较往年有明显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和2021年,学位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教师人次分别为38和51,其中在会议上作报告的人次分别为3次和11次。此外,学院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邀请了5场和7场学术报告。
四、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坚持优势特色发展,并通过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加承担国家、地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在2020年和2021年间,学位点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包括:
1、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其中面向项目2项,青年项目5项),新增云南省各类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共30余项。学位点2020年和2021年的各类在研课题均在100项以上,累计到账科研经费分别为1638万(其中纵向经费1407万、横向经费231万)和2047万(其中纵向经费1832万、横向经费215万)。
2、以第一作者单位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Nat. Chem.》《Nat. Commun.》《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被广泛引用和应用。化学学科连续10余年进入全球ESI前1%。
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转让1项;主编专著及教材共5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奖1项;新增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云南省水环境治理产业研究院,王加强教授主持)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大学植物及其内生菌药用活性物质与生物转化研发省创新团队)1支。
五、服务社会
本学位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科研优势,努力为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及“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除20世纪培育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项目并成功上市、2000年后又开发了国内首条“辅酶Q10”及“维生素K2”的产业化生产线外,近年来又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产业化成果。如王继亮老师团队研发了“新一代安全环保家装、家居新材料(PBM)”,并已在多家企业投产,产生了仅出口额就超过2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王家强教授团队研发了“气浮工艺副产物—滇池藻渣脱水产业化”、“褐煤废水光催化处理成套设备”等项目,并都已实现产业化,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林军教授团队研发的“印楝素生物农药产业化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也已建成了印楝素生物农药生产线,并获准印楝素母药及微乳剂“农药生产许可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2012年间,陈景院士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沉淀吸附法对阳宗海砷污染进行治理,攻克了高原湖泊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难题,使阳宗海水质由劣Ⅴ类达到了接近地表III类水标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0年与2021年间,学位点围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材料与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如林军教授和金毅教授与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镇痛仿制药——注射用帕瑞昔布钠,并于2021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审批,获得生产批件(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213296),这是学位点在支撑新药研发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又一成果。该成果对昆药集团的业绩带来了积极影响和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王家强教授研发了一种高效除磷液和配套的废水处理成套设备,并于2021年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运行,建成了1200方/天的柴河水体大规模应急快速高效除磷工程,以及实现了对某产业园区再生水处理厂的达标改造。
此外,学位点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渠道和机会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如何严萍教授曾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目前担任云南省特约检查员,赵琦华和罗晓东教授分别为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协委员,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曹秋娥教授作为云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于2021年出席了云南省轻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意见征询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位点与曼德勒大学开展了联合师资人才培训项目,连续两期为该校化学系Ni Ni Pe副教授等8位老师开展了包括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合成方法学及大型精密仪器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培训,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不足与短板
1、高水平师资数量还远远不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位点虽然有82名专任教师,有各类国家及云南省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近40人,但与高水平大学的化学学科与学位点相比,高水平师资数量还远远不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位点将引育并举,做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学缘和学科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研究生生源质量还有待改进
学位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整体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位点将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宣传,同时呼吁学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奖助力度,吸引优质生源特别是推免研究生报考本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吸引优秀硕士研究生申请直博、硕博连读。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学位点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3、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还需进一步努力
学位点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了各学科方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课程与教材建设,但是老师们的积极性还调动不够,课程的教学改革、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