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David G. Evans教授到我院交流科普工作
科学普及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是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科普工作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使命,更肩负着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责任。2025年5月8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知名化学家David G. Evans(戴伟教授)应邀到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科普工作交流,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科普理念与实践的思想盛宴。
此次交流活动由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张英奎、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秘书长任樊等专家共同参与。学院副院长蔡乐、凌剑,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周川华、马志刚,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科普工作的核心目标、实施路径以及社会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
作为在中国深耕科普教育二十余年的外籍专家,David教授对科普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指出科普的核心是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他以自身经验为例,强调科普应从“低龄化”切入,越早接触科学实验的孩子,越容易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他同时还强调了科普教育的“公平性”,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因缺乏科学教育资源而错失启蒙机会,因此科普工作者应打破地域与资源壁垒,主动走进山区、乡村,推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同时科普活动也不应受限于条件,一个操场、几张桌子,同样能开展出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另外科普内容还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情况进行合适的设计,用他们能理解和可操作的方式来感知实验中的变化和科学的魅力。对于实验安全,David教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化学并不危险,危险的是开展化学实验的人有没有充分评估实验的风险,并通过各项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座谈会上,化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川华系统汇报了学院近年来在科普领域的探索,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了“课程-活动-竞赛”三位一体的科普体系:开设《化学与生活实验》素质选修课,覆盖非化学专业学生千余人;定期举办“化学印象节”大型科普活动;深入社区和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利用学科竞赛进一步推动科普创新。
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双方就科普资源下沉、科普合作模式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院副院长凌剑总结道:“David教授的分享为我院科普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让科学精神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
交流研讨会结束后,David教授邀请化工学院的部分师生赴昆明市第一中学现场观摩了David教授主讲的“美丽化学——化学无处不在”的大型科普展演。David教授通过“现象观察-原理阐释-实践验证”的三阶教学法,生动演绎了科普教育的创新范式。
此次科普交流活动为我院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激发了大家参与化学科普活动的热情,有助于提升师生科普能力。今后学院将继续努力搭建并完善化学科普平台,开展更多更好的化学科普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感受到化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