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粘度,作为扩散控制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生物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微环境的粘度异常变化与许多人类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息息相关。与绝大多数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微环境中粘度更高,更加不易被测定。因此,开发基于细胞器靶向的、对粘度具有专一性响应的荧光探针,用于细胞粘度成像并进一步作为可应用于研究肿瘤组织的可视化工具,是探针研究的一个关注焦点。
近期,周莹教授课题组合成了一个新型粘度敏感的近红外敏荧光分子(V-M1)。分子中带一个正电荷,易与电荷富集的线粒体内膜结合,以实现线粒体的靶向富集作用。利用分子中形成的旋转体在不同粘度条件下转动情况不同引起的荧光强度及荧光寿命的变化,建立了体外粘度与荧光强度及荧光寿命之间的对应关系。在HeLa细胞、秀丽隐杆线虫体内进行的荧光成像实验表明,V-M1具有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微粘度的定性及定量测量能力。在小鼠肿瘤成像测试中,V-M1探针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特异性识别出了4T1诱导的肿瘤,显示出其对于肿瘤中微环境粘度变化的示踪能力。这一结果表明,探针V-M1是一个有效的粘度识别探针,可以成功地的应用于体外及体内生物学成像研究中,特别是作为肿瘤荧光识别的工具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周莹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功能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将设计合成的各类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前药探索与开发、药物靶向递送、诊疗一体化体系等研究领域。近几年,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IF:6.164,中科院1区,Nuture Index收录)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化工学院周莹教授课题组以上粘度探针的研究成果,“Combining viscosity-restricted intramolecular motion and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leads to selective tumor visualization.” 论文第一作者为2016级硕士研究生余乐,通讯作者为周莹教授,第一通讯单位为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文下载链接为https://doi.org/10.1039/D0CC02943B。